新新中国的呼唤:说好中国的故事


文:冯久玲
昨天,中国人民普天同庆,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。

1949 年到2009年,60年的曲折历程中,中国获得了新生。进入21世纪,一个新上加新的中国面临更多前所未有的机遇。新新中国的年青一代也必将成为时代的弄 潮儿,一个崭新的历史舞台等待他们去尽情演绎。新新中国应当在传统文化资产的基础上,运用热情和智慧走向世界,造福世人;我们要走出过去的辉煌,创造另一 个辉煌;一个能跟古代文明齐晖的辉煌。
对“新新中国”的憧憬
“新新中国”代表未来的中国。刚刚过去的六十年,是奋进的六十年,是辉煌的六十年,但过去即历史,我们更应该展望未来,创造另一个甲子轮回后的新新中国——“新新”代表未来的六十年。
新中国诞生之日至今,伟大的中国人民在自己的热土上繁衍生息,延续并保存着古老的中华文明,尽管这种保持,尚有不完整之“瑕疵”,但毕竟“瑕不掩瑜”,那是一个真实的新中国成长的历程。

孔子学院诞生在世纪之交,其目的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。孔子学院要培养一批年轻有为、训练有素、有世界观的对外汉语教师,让他们到世界各地讲述中国的故事。“中国故事”应该包括古老的、近代的、现代的、当代的,更应该包括未来的。
新 新中国的故事,就是中国未来的故事。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复兴、延续和发展。如何引领这个文明下的文化与时俱进,与世界交融;如何使新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更有效 地适用于21世纪。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。也是我们要讲的新故事。这个故事关切到从薄利多销、劳动密集的中国制造,走向高文化含量的中国创造;从不顾一 切的发展战略到节能合理、科学绿色的发展范式;这个故事也包括我们如何让世界说汉语。
如何让世界说汉语?

历 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,这只睡醒的“东方雄狮”在世界面前,仍然没有文化强国的抱负。反之,在许多层面上国人还徘徊在百年耻辱的阴影下,或对异国文明猛烈 抨击,激烈排斥,或有过于强烈的愿望去证明和展示自己。这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情愫。我们要以“平和”的心态去“平视”这个崭新的世界。我们要热情饱满又 不失客观谦和地让世界了解这个日益强盛的中国,了解中国人艰苦卓越的崛起之路和追求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。我们期望世界也能“平和”地接受中国以“大国”姿 态重返历史舞台。
在整个世界面临大转折的今天,我从一个海外学者的视角来看,中国的传统价值观,应该能够给当下这个迷失的世界提供急需的 养分,让世界回到一个更平衡,更以人文为导向,更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上。因此,对外汉语教师们的使命,就不单单是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;更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 传播。她应该具备以下几项素质:
(一)代言新新中国

新新中国的故事也应该是客观的、真实的、不完美的。因为“完美”只是人类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的美好愿望。 我们不必过度讨好,也不必过分渲染。 它是自然的,有苦有泪,有欢乐有悲伤,有错误有闪失,有无奈,有骄傲,也有创意的。
(二)帮助世界发现中国
对外汉语教师在外的角色不应是“被动”的文化推广,而应是“主动”的文化感染,帮助外国人发现中国文化,发现它的美,它的逻辑,让他们从掌握优美的汉字入手,挖掘出中华文化的精髓。因此,对外汉语教学不是“教什么”的问题,而是学生“如何学”的问题。
老师们应该通过自身的热情和信念去感动和引导学生,让他们产生对中华文化的向往。老师们自身应该是时尚中国的象征,从个人形象、谈吐礼仪、沟通技巧,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尝试,以及风度和气质,达到有“偶像”风范的修养。
中 华文化是很美的文化,中华民族也是有高尚审美标准的民族。我心中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是有很高文化素养的。他要有胸怀世界的、开放的心态,不拘泥于自我,用 饱满的热情去跟外国人分享自己的文明。同时,教会外国人如何用汉语讲述他们的故事,让他们产生进一步交流的愿望。相互学习,互相借鉴。这种交流不是单项 的,而是两种或几种文化的交错和碰撞。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精髓所在,世界需要的是一个语言工具,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用来向中国人讲述他们自己的文 化。我们要给他们的,就是这个工具。
(三)立志做全球化的新孔子

时间积累经验。任何一位从事对外汉教的老师,如果立定志向,勇于探索新路,他的机会和前途是无量的。假如她有100个学生,这100个学生就是她的科研对象。如果她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全心投入,100个学生经验的整合,就可以总结出很有效的方法。
对外汉语教学是不是能够仿效英语教学?这个问题语言学家可能会提供一定解说。但今天来看,模仿式教学成效不大。对外汉语教学要找出自己的方向。答案尚在摸索中。我们在等待英雄!
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的世界趋势。今天的年轻人可以借势创造自己安身立命的新行业。但这条路也要自己走。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,60年后,这些先行者就会给未来一代提供有价值的模式。他们要坚守信念,利用好这个历史契机。
注:作者冯久玲为“亚洲大趋势研究所”创办人和所长,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汉语及文化中心(孔子学院)的第一任所长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